农资头条报道:9月27日,广西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黄龙病防控规定》,把防控柑橘黄龙病的重要性提高到立法的高度,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柑橘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安全的生产并且保持稳步地发展。
该《规定》是全国第一个专门针对柑橘黄龙病防控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并对柑橘黄龙病防控中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柑橘种植者和柑橘种苗繁育者的责任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对推行“种植无病种苗、防治柑橘木虱等媒介、清除染病病株”的防控措施作出具体规定;对违反法规的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
由此可见,广西政府防控柑橘黄龙病的决心和力度都是绝前空后的,实乃可敬可贺可嘉。当在庆祝《规定》出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地意识到这场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坚战的复杂性和困难度。想要从根本上防控柑橘黄龙病是一个及其富有挑战性的难题。
自巴西和美国分别在2004和2005年发现黄龙病以来,数亿美元的科研经费被用来全方位的研究该病害的发生、发展、流行和防控,仅美国农业部投入的黄龙病的科研经费就高达4亿多美元。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涉及该病害的科研人员们还未发现一个实际有效的柑橘黄龙病防控的方法。其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该病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柑橘种植户和科研人员往往都是谈“龙”变色,因为该病造成树势减弱,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树龄缩短,一般病树的寿命也就在5-7年之间。
2)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完全的抗病性或耐病性,柑橘品种之间对黄龙病的抗病性和耐病性差异很大,相对而言,橘类较甜橙类及胡柚类耐病,因此,对 于不同的柑橘品种,其黄龙病的防控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
3)黄龙病原细菌至今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田间病害鉴定只能依靠肉眼观察其症状,而实验室的诊断靠的是分子鉴定。由于黄龙病症状和有些生理性病害症状相似,因此,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一般人很难区别黄龙病的症状和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分子鉴定的手段相对准确灵敏,但是,该方法的靶向检测目标是特殊的病原细菌DNA片段而不是活的细菌本身。大家知道,仅有病原细菌DNA是不会导致病原传播的。
4)黄龙病原细菌和其引发的症状表现在柑橘树的不同部位而且呈随机的不均匀的分布,不同叶龄,不同枝条,不同根部中的带菌量差异很大,因此,造成了调查取样和分离鉴定的不确定性。
5)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木虱若虫获菌时间短,传菌周期长且效率高,病原细菌在木虱若虫体内能够繁殖,主要是在树内和短距离的树之间扩散病原细菌,而木虱成虫群体中带菌的虫口率很低,主要是长距离的病原细菌传播。一旦病原细菌传入健康柑橘幼嫩叶片组织后,其潜伏期可短至2-3周,长可数月甚至一年。
黄龙病菌在不同组织内菌量低,潜伏期长而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必定造成病原细菌检测鉴定的困难,由此,造成了难以确定带菌病树的数量的局面,从而形成了彻底清除病树(砍除病树),从而灭绝病菌源的不确定性。
据保守的粗略估计,一旦柑橘园中发现有15-20%显示症状的病树时,不显示症状的病树率可能超过50%,而这些病树的病原细菌有相当的一部份分布潜伏在根部,用叶片取样检测的方法是无法检测到根部的病原细菌,所以,检测鉴定无症状病树绝对是一个挑战。
6)无病柑橘苗圃的建立和无病苗木的培育是防控黄龙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之配套的措施必须是规范苗圃的标准化建设,苗圃注册管理,苗木定期检查,苗木抽样检测等等。没有监管的无病苗圃不可能培育出无病的苗木。
综上所述,广西《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地方政府的防控柑橘黄龙病的决心,在此《规定》执行过程中,希望广西有能力有信心建立一支强大有力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并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真正地把柑橘无病苗圃的建立和无病苗木的培育,木虱种群的统一监控防治和病原细菌的田间鉴定和实验室分子鉴定等工作做到位,有效地把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柑橘病害控制住,为邻省和全国的柑橘黄龙病防控提供成功的经验。
作者:孙小桉,编辑:农资头条李晓平